小企业,谈产品时满面笑容,说品牌时却愁容满面。
小企业通常有大理想,追求百年老店,梦想攒个强品牌,但他们缺乏达成目标的路径与方法。
小品牌处境很尴尬——做管理不会,做销量太累,做品牌太贵。
过剩经济,买方市场,即使皇帝的女儿也愁嫁:资金少,武器差,打法不怎么先进的小品牌,现实很危险,前途很有限。
该做的都做了,多数小品牌还是不能走上崛起之路,中小企业集体叹息:日子不好过。
事件营销似乎又让小企业看到了可乘之机。
企业眼中的事件营销是集新闻效应、广告效应、公共关系、形象传播、客户关系于一体,快速提升品牌知名度与美誉度的营销手段。
企业心中想到的事件营销是通过把握新闻的规律,制造具有新闻价值的事件进行宣传,达到广告的效果,能够避开媒体的高收费。
互联网给事件营销推波助澜,在网络这个缸里,一个事件总是被酝酿、发酵、激荡与放大,聚人气吸眼球,轻松传播。
当定位大师“公关第一广告第二”的呼声传遍全球,地球人都知道除了广告设计之外,事件营销是最锋利、也最有席卷力的一把“利器”。
从此,事件营销比流感更流行,越来越多的企业在削减广告开销、加大事件营销的投入力度。
利器虽好,如果成了普及型装备,只能增加竞争的激烈程度和杀伤力度。于是,事件营销再次成为合成谬误——道理上事件营销好像是低廉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,事实永远站到道理的对立面——多数营销事件是费力不讨好。
事件营销的第一要务是制造新闻,但网络时代信息泛滥,最不缺的就是新闻。
网络时代,最缺的也是新闻,大多数网民都有搜奇猎怪的心态,过度追求新奇特,不仅反常甚至变态。以前狗咬人是新闻,曾经人咬狗是新闻,现在人与狗大决战,也见怪不怪。要爆点猛料,找点重口味够刺激的新鲜事,似乎是可遇而不可求的。
网络时代,人们的热情来得易,去得也快,而且复杂多变,你很难知道他们下一个兴奋点是什么,会关注什么话题,制造新闻就成了洞察人性的高技术含量活儿。
即使你有绝妙的好点子——有看头、有想头、还有乐头,登高一呼,就会应者云集吗?你能引起媒体的关注吗?
中国流行大文化,一贯强调大思想大战略,一直以来强调的是抓大放小,重大轻小,我们把掌声荣誉都送给大品牌大企业,闪烁的聚光灯下,主角永远是大企业大品牌。
中小企业尽管是经济的主体,其江湖地位却是配角,不能代表一个行业、某个领域,新闻媒介关注的方向与中小企业似乎没有太多交集,通常不会太关注它们。
小企业热点永远不够,你的面子永远太小,无论你如何折腾如何出位,要想通过媒体特别是你想要的媒体把消息发布出去,基本上是白日做梦。
即使有那么几家媒体对你大发善心,基本上也不是你想要的主流 媒体,为你泼的笔墨不仅少得可怜,而且通常是八股文式的官样文章。
事件营销是一门学问,一个系统工程,有新鲜的卖点、出位的买点是不够的,还要传播有量,只有量的累积,才能引起质变。
事件营销本质是“嗓门”经济, “嗓门”竞争同样非常激烈,张三在呐喊,李四在高呼,因此整个网络人声鼎沸。一个事件如果
没有成千上万篇的报道,一个人的力量即使吼破嗓门,也不可能在一片噪音中脱颖而出,引不起任何风浪。
事件营销本身是一把“双刃剑”:事件营销虽然可以以短、平、快的方式为企业带来巨大的关注度,但如果不具备“引导”和
“控制”的实力,事件营销不仅不会成功,更大的可能是引火烧身,这样的名单可以拉出很长很长。
当然,不是说小企业小品牌就不能站在事件营销这个舞台上,小品牌也不是只能跑龙套做配角,只是要换一套玩法,用另外一套规则。作为实战派,我们一直在不厌其烦地说这个观点:小企业不要进入大企业的市场体系,小品牌不能按大品牌设计的打法出牌。
小品牌做事件,必须不走寻常路。因为小,你可以不讲规则,做事件营销,你不是要学习事件营销的规则,而是要忘掉事件营销的规则,以消费者的角度来看事件,去寻找借势的机会。
小品牌做事件,需要意志和胆量,更需要慧眼去抓一切机会。机会总是存在于大众的盲区之中,小品牌要学会主动观察,某些事情的习见不疑而自觉不自觉地产生了疏漏和松懈,你站出来高声喊,不仅可以化不利为有利,而且一呼百应。
小品牌做事件,参与就是营销,必须主动出击。大企业有钱可以出钱,小企业必须出力——智力。小品牌必须会奇思妙想,将品牌无缝植八事件之中,达到提升企业形象以及销售产品的目的。
小品牌做事件,必须灵活一点。巧妙地把自己和事件进行有机捆绑。用消费者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宣传,不仅能获得大众好感,还可能加速企业的“行进速度”。
小品牌做事件,步子要快一点。抢先关注并参与话题,将自己带人与品牌匹配的话题的中心,让大众看到并喜欢上你的品牌。
小品牌做事件,必须学会取巧。利用消费者尊重强者,同情弱者的心理,主动制造并控制话题,时不时弄点新花样,搞点新动静,让话题与品牌完美匹配,引领并创造消费需求。
更多文章收集分享尽在:北京广告公司-http://www.odaad.com/share
上一篇:中小企业应该巧借事件免费营销 下一篇:中小企业如何打品牌
Comments 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