Journal 日志 We offer a
special advertising scheme

鸟笼逻辑在广告中的应用!

  将一只漂亮的鸟笼挂在显跟的位置,此后通常只会发生两件事:要么鸟笼被扔掉,要么会有人为它配一只小鸟放进去。这种被习惯左右的行为逻辑,就被称为鸟笼逻辑。在这种思维的引领之下,很多人只能顺着他人的习惯,得出非此即彼的结论,这种事例比比皆是。

  鸟笼效应源自1907年的一则故事。当时,詹姆斯从哈佛大学退休后,某次和一起退休的好友物理学家卡尔森聊天时打了一个赌,他一定会让卡尔森养上一只小鸟。

    卡尔森当然不以为然:自己从来没有想过要养一只小鸟,这怎么可能呢?詹姆斯一定会输掉这个赌约。

  不久,卡尔森的生日来临,詹姆斯送一只精致的鸟笼作为礼物,卡尔森对此一笑而过:“正好,我可以当它是装饰品了,至于养鸟,那是不可能的。”

  结果是,此后只要有客人前来拜访,看到那只鸟笼都要问:“教授,您养的小鸟呢,怎么没看到?”卡尔森无奈,只好一次次向人解释自己从来没有养过一只小鸟。这下轮到客人不解了:既然不养鸟,那要鸟笼干什么?

  一遍遍的解释终于消磨掉了卡尔森教授所有的耐性,他只好买了一只鸟,詹姆斯的“鸟笼效应”奏效了。实际上,在我们的身边,包括我们自己,很多时候不是先在自己的心里挂上一只笼子,然后再不由自主地朝其中填满一些什么东西吗?

    而在广告中,运用鸟笼效应促进销售的行为更是广告主的常用手段。有时候我们可以看到,有人为了一些免费赠送的东西,会花费更多的金钱来购买产品,这也是鸟笼效应的一种表现形式。

  例如,每逢节假日,商场总会派赠一些小礼物,而有不少人在拿到这些小礼物之后就开始思考,应该为它寻找一个搭配合适的伙伴。就像你购买了一件上衣,就会为它寻找一条新裙子来配,而有了新裙子,还需要再有一双新鞋。

    让我们回到两位教授的故事中。故事中的鸟笼是一种诱因,在众多客人的追问之下,卡尔森教授不得不养了一只小鸟,用事实来解释鸟笼的作用。来访者的惯性思维,最终促成了这一举动,实际上,这反映出的是人性的一种弱点。而精明的广告主正是利用这种弱点,让众多因素扮演客人的角色,促使我们像卡尔森教授一样,不得不作出为鸟笼寻找小鸟的决定。

    “欲先取之,必先予之。”鸟笼逻辑被称为人类无法抗拒的十种心理之一,因为相较无休止的被迫问,买回一只鸟放在笼子里要简单得多。鸟笼逻辑告诉我们,大多数时候人们都受制于强大的惯性思维:鸟笼必定用于养鸟,就像结婚必先置办新房一样,事实上这种因和果之间,完全不存在关系。鸟笼如果设计精巧,为什么不可以成为观赏品呢?

  其实,在广告学中,我们也可以将鸟笼逻辑理解为一句话:客户需要的,可能他们自己都不知道,有时候,客户需要的不过是一个消费的借口。

  因此,在进行广告创作的时候,就需要做到逆向思维,反其道而行之:如果客户没有需要,那么我们就要创造一个需要。迎台市场固然重要,可是,如果能让市场来迎合商家,那必然是成功的。

    其实,在创造需要上,很多公司都是典范。其中,做得最好、最成功的,不得不说是美国的苹果公司。

    近年来,他们不断地推出新品,从2001年的ipodiPodmini.iPodnano系列到2011年的iphone系列。十年间,每当新款商品上市,都会受到消费者的追捧。因此,苹果的热销也不得不让我们思考:市场究竟是在消费者的手里,还是在商家的手里?

更多文章收集分享尽在:北京广告公司-http://www.odaad.com/share

 

上一篇:广告中的晕轮效应! 下一篇:广告中做什么比说什么更重要

Comments ()

Add a Comment ()
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 

Recommend 推荐

  • 森禾衣架厂
  • 迈道宠物公社
  • 设计公司
  • 香港设计师协会
  • 广告社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