喜欢听评书的朋友们都有这样的感谈:刚刚讲到紧要关头,却不得不面对“下回分解”。事实上,在广告的世界里,这种故设悬念的手法也常常被使用。
将广告信息分批刊出,通过系列广告讲述一个完整故事,这就是悬念广告。而随着系列广告的发展,信息逐渐得到完善,由粗至细的讲述也开始血肉丰满。
设置悬念本来是文学作品中的常用手法,运用到广告中后发现,一样具有好的效果,可以使读者对接下来发生的事情牵肠挂肚,当答案揭晓时,消费者会恍然大悟。这样的创意,是要达到吸引消费者注意力的目的。
新中国成立前,有一家上海的剧院想请梅兰芳演出,当时的梅兰芳虽然红遍北京,可上海人对他却是知之甚少。怎么样才能让上海人知道他的大名并来观看演出呢?剧院登出的广告可谓煞费苦心,堪称悬念广告的典范。
第一天,报纸上只写了梅兰芳的名字,其他只字不提。斗大的“梅兰芳”三个字刊在报纸上,读者莫不心生疑惑,很快,这个名字就成了关注的焦点。达成目的之后,第二天的报纸上才开始介绍梅兰芳的生平,这时人们才知道,答案原来如此。
改革开放以后,随着广告事业的发展,悬念广告也常常出现在我们的视线里。比如1993年时,联想集团就巧妙地用了一则悬念广告,达到了推广目的。第一天,报纸上只刊出了八个字:明天将会发生什么?这个问题大而泛,很快就引发了人们的讨论和思考。第二天,同样的地方又出现了这样一行字:汉字时代开始了。到第三天和第四天,报纸上出现“产品和让利活动开始推出”。
在准备悬念广告的时候,一定要注意几点要诀:
首先,内容一定要让人感兴趣,这样才会引起关注。现代社会的信息量相当丰富,大部分信息无法到达希望传送的目的地,因此,传播内容要选择与当时社会或目标消费者心理契合度高的话题。
其次,情节设定要曲折,这样才能引发读者猜想,如果没有恰到好处的悬念,就像一个失败的评书故事,必然不能引听众去追踪。
除了这两点,在运用悬念广告的时候,还要注意将故事的节点,即悬念设置在恰当的地方,这样才能引发读者的兴趣。而且在时间的把握上要注意火候,不能吊读者胃口时问太长,也能太过着急而达不到设置悬念的效果。
由于悬念广告的良好效果,它的表现形式受到了许多广告人的喜爱。1967年的台湾,就曾刊出一例典型的悬念广告。
第一天,刊出的报纸上画着一个地球仪上的欧洲部分,再画了一架飞机,两边用一根线牵起来,告诉读者:有朋自远方来,且她带了很多礼物送给你们,请看明日本报。
不少读者看到广告后,第一直觉是有新产品上市且是进口产品,但是是哪种商品却不得而知。第二天,同样的位置上叉刊出广告,说要给远方的朋友赠送10万份见面礼,先到先送,送完为止。如此一来,虽然不知道这种商品是什么,但不少看到广告的读者还是纷纷寄出申请。在这则广告刊出40多天以后,产品正式上市销售。而此前致函索取礼物的读者,也纷纷收到了回信。
这时大家才知道,原来“新朋友”是一种能够调节人类神经系统和消除疲劳的药品,而在这40余天的时间内,这个“远方来的朋友”几乎做到了家喻户晓。
更多文章收集分享尽在:北京广告公司-http://www.odaad.com/share
上一篇:广告的移情效应! 下一篇:商标的真正价值!
Comments ()